数据结构是为实现对计算机数据有效使用的各种数据组织形式,旨在降低各种算法计算的时间与空间复杂度

常见的数据结构可分为 线性数据结构非线性数据结构 ,具体包括:数组链表队列散列表

不要对数据结构的使用浅尝辄止,而要深挖起内部原理

# 数组

数组是将相同类型的元素存储于 连续内存空间 的数据结构,其长度不可变。构建数组时需要在初始化时给定长度,例如:

int array[5];

int array[] = {2, 3, 1, 0, 2};

可变数组标准库类型 vector )是经常使用的数据结构,其基于数组和扩容机制实现,相比普通数组更加灵活。常用操作有:访问元素(下标运算符、范围 for 、迭代器)、添加元素(成员函数 push_back )、删除元素(成员函数 eraseremove ),例如:

vector<int> array = {2,3,1,0,2};

array.push_back(2);         // 添加元素 2 到末尾

vector<int>::iterator it;   // 迭代器
it = array.begin() + 4;     // it 指向第 5 个元素
array.erase(it);            // 删除 it 指向的元素

详情可见于
C++:标准库类型 vector
vector 删除元素的方法

# 链表

链表以节点为单位,每个元素都是一个独立对象,在内存空间的存储是 非连续

每一个节点由两部分组成,一个是数据域,另一个是指针域

链表的入口节点称为头节点,即, head

# 链表的类型

# 单链表

单链表中,每个节点的指针域存放的是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,最后一个节点的指针域指向 null

单链表的节点对象具有两个成员变量: val后继节点指针 next

单链表中的节点只能指向节点的下一个节点

# 双链表

双链表:每一个节点有两个指针域,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,一个指向上一个节点

双链表既可以向前查询,又可以向后查询

# 循环链表

链表首尾相连

循环链表可以用来解决约瑟夫环问题

# 链表的存储方式

链表在内存空间中的分布并不是连续的,而是散乱分布在内存中的某地址上,分配机制取决于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

链表通过指针域的指针来链接在内存中的各个节点

# 链表的定义

以单链表为例,定义链表的节点:

// 单链表
struct ListNode {
    int val;        // 节点值
    ListNode *next; // 后继节点指针
    ListNode(int x) : val(x), next(NULL) {} // 节点的构造函数
};


// // Definition for singly-linked list.
// struct ListNode {
//     int val;
//     ListNode *next;
//     ListNode() : val(0), next(nullptr) {}
//     ListNode(int x) : val(x), next(nullptr) {}
//     ListNode(int x, ListNode *next) : val(x), next(next) {}
// };

C++ 默认会生成一个构造函数,但是这个构造函数不会初始化任何成员变量

如果不自行定义构造函数,而仅仅使用默认构造函数,那么在初始化的时候就不能直接给变量赋值

// 自行定义构造函数时节点的初始化操作
ListNode* head = new ListNode(5);

// 使用默认构造函数时节点的初始化操作
ListNode* head = new ListNode();
head->val = 5;

建立链表需要实例化每个节点,并构建各节点的引用指向

注:需要用箭头运算符( -> ),其含义为 解引用 + 成员访问

# 链表的操作

# 删除节点

以删除 D 节点为例:只要将 C 节点的 next 指针 指向 E 节点即可

注意,D 节点依然留在内存中,只不过是没有在这个链表里而已。可以再手动释放这个 D 节点的这块内存

# 插入节点

以插入 F 节点为例:将 C 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 F 节点,并将 F 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 D 节点

可以看出链表的增添和删除都是 O(1)O(1) 操作,也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

但是要注意,若要删除第五个节点,需要从头节点查找到第四个节点通过 next 指针进行删除操作,查找的时间复杂度是 O(n)O(n)

# 性能分析

链表与数组的特性对比:

插入 / 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查询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适用场景
数组O(1)O(1)O(1)O(1)数据量固定,频繁查询,较少增删
链表O(1)O(1)O(n)O(n)数据量不固定,频繁增删,较少查询

数组在定义的时候,长度就是固定的,如果想改动数组的长度,就需要重新定义一个新的数组

链表的长度可以是不固定的,并且可以动态增删, 适合数据量不固定,频繁增删,较少查询的场景

代码随想录:链表理论基础

# STL

STL 是 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 的简称,即,标准模板库

STL 可分为容器(containers)、迭代器(iterators)、空间配置器(allocator)、配接器(adapters)、算法(algorithms)、仿函数(functors)六个部分

在 C++ 标准中,STL 被组织为下面的 13 个头文件: <algorithm><deque><functional><iterator><vector><list><map><memory><numeric><queue><set><stack><utility>

STL 的版本很多,其中,三个最为普遍的 STL 版本:

  • HP STL 是 C++ STL 的第一个实现版本,而且开放源代码。其他版本的 C++ STL 一般是以 HP STL 为蓝本实现出来的。不过,现在已经很少直接使用此版本的 STL 了

  • PJ STL(全称为 P.J. Plauger STL)由 P.J.Plauger 参照 HP STL 实现出来的,是 HP STL 的一个继承版本。PJ STL 被 Visual C++ 编译器所采用,但不是开源的

  • SGI STL 也是 HP STL 的一个继承版本,和 HP STL 一样,SGI STL 也是开源的,其源代码的可读性可非常好。被 Linux 下的 C++ 编译器 GCC 所采用

接下来介绍的 栈 和 队列 也是 SGI STL 里面的数据结构

#

栈(stack)是一种具有 后进先出(last in first out)特点的抽象数据结构,使用前需要引入 stack 头文件

栈不提供迭代器,也不允许遍历

栈依赖于底层容器完成所有工作,对外提供统一的接口。其中,底层容器是可插拔的,即,我们可以控制使用何种容器来实现栈的功能

因此,在 STL 中,栈往往不被归类为 容器 ,而被归类为 容器适配器(container adapter)

栈的底层实现可以是 vectordequelist ,主要使用 数组 和 链表 的底层实现。对于 SGI STL ,如果不指定,则默认使用 deque 作为底层容器

deque 是一个双向队列,,只要封住一端、开通另一端,即可实现栈的逻辑

我们可以指定 vector 为栈的底层实现,其初始化语句为:

std::stack<int, std::vector<int>> stk; // 使用 vector 为底层容器的栈

栈常用的成员函数:

  • push() :在最顶层加入元素

  • pop() :移除顶层元素

  • top() :返回最顶层数据的值,但不移除它

  • empty() :判断栈是否为空

  • size() :返回栈的大小

须注意:

  • pop() 没有返回值

  • top() 具有返回值,并且,可以通过 top() 修改栈顶元素值,即, top() 可以作为左值

参考:cplusplus:std::stack

如下图所示,通过 入栈 push()出栈 pop() ,展示了栈的先入后出特性

stack<int> stk;
stk.push(1); // 元素 1 入栈
stk.push(2); // 元素 2 入栈
stk.pop();   // 元素 2 出栈
stk.pop();   // 元素 1 出栈

# 队列

队列(queue)是一种具有 先进先出(first in first out)特点的抽象数据结构,使用前需先引入 queue 头文件

队列不提供迭代器,不允许有遍历行为

STL 队列 也不被归类为 容器 ,而被归类为 容器适配器(container adapter)

队列的底层实现可以是 dequelist对于 SGI STL ,如果不指定,则默认使用 deque 作为底层容器

可以指定 list 为栈的底层实现,其初始化语句为:

std::queue<int, std::list<int>> que; // 使用 list 为底层容器

队列常用的成员函数:

  • push() :在队尾插入元素

  • pop() :移除队首元素

  • front() :返回队首元素

  • back() :返回队尾元素

  • empty() :判断队列是否为空

  • size() :返回队列中元素的数量

注意:

  • pop() 没有返回值
  • front() 具有返回值,并且,可以通过 front() 修改队首元素值,即, front() 可以作为左值

cplusplus:std::queue

如下图所示,通过常用操作 入队 push()出队 pop() ,展示了队列的先入先出特性

queue<int> que;
que.push(1); // 元素 1 入队
que.push(2); // 元素 2 入队
que.pop();   // 出队 -> 元素 1
que.pop();   // 出队 -> 元素 2

此外, queue 还提供了一些运算符。较为常用的是:使用赋值运算符 =queue 赋值

例如

queue<int> q1, q2;
q1.push(1);
q2 = q1;
cout << q2.front() << endl;

# 双端队列

# 循环队列

可参考 OI Wiki:队列

#

树是一种非线性数据结构,根据子节点数量可分为 二叉树多叉树 ,最顶层的节点称为 根节点 root

以二叉树为例,每个节点包含三个成员变量: val左子节点 left右子节点 right

二叉树节点的定义:

struct TreeNode {
    int val;         // 节点值
    TreeNode *left;  // 左子节点
    TreeNode *right; // 右子节点
    TreeNode(int x) : val(x), left(NULL), right(NULL) {}
};

访问成员变量时需要用箭头运算符( -> ),其含义为 解引用 + 成员访问

建立二叉树需要实例化每个节点,并构建各节点的子节点指针

例如:

// 初始化节点
TreeNode *n1 = new TreeNode(3); // 根节点 root
TreeNode *n2 = new TreeNode(4);
TreeNode *n3 = new TreeNode(5);

// 构建子节点指针
n1->left = n2;
n1->right = n3;

详情可见 二叉树

#

堆是一种基于 完全二叉树 的数据结构,可使用数组实现

以堆为原理的排序算法称为 堆排序 ,基于堆实现的数据结构为 优先级队列

优先级队列 :结点之间的关系是由结点的优先级决定的,而不是由入队的先后次序决定。优先级高的先出队,优先级低的后出队

堆分为 最小化堆最大化堆

  • 最大化堆 :任意节点的值小于等于其父节点的值(根节点最大)
  • 最小化堆 :任意节点的值大于等于其父节点的值(根节点最小)

通过使用 优先级队列压入 push()弹出 pop() 操作,即可完成 堆排序


// 初始化最小化堆
priority_queue<int, vector<int>, greater<int>> heap;

// 元素入堆
heap.push(1);
heap.push(4);
heap.push(2);
heap.push(6);
heap.push(8);

// 元素出堆(从小到大)
heap.pop(); // -> 1
heap.pop(); // -> 2
heap.pop(); // -> 4
heap.pop(); // -> 6
heap.pop(); // -> 8

详情可见 优先级队列

# 哈希表

哈希表(Hash table ,也被称为散列表)是根据关键码的值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

哈希表可以近似理解成数组,哈希表中的关键码就是数组的索引下标,通过下标可以直接访问数组的元素

一般哈希表都是用来快速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出现集合当中

# 哈希函数

哈希函数(hash function)以关键码的值为参数,将关键码映射为哈希表的索引,即,函数的值即为存储元素的下标

# 哈希碰撞

哈希碰撞是指:不同的关键码映射到同一个地址

两种解决方案:

  • 线性探测法:当散列发生冲突时,探测下一个单元,直到发现一个空单元,于是元素将存储在该空单元
  • 拉链法:将碰撞的节点组成一个链表

# 常见的哈希结构

三种哈希结构

  • 数组
  • set (集合)
  • map (映射)

详情可见 哈希表

#

图是一种非线性结构,由 顶点 vertex edge 组成

根据边是否区分方向,图可分为 有向图无向图 , 这里以无向图为例进行介绍

如下图所示,此无向图的 顶点 和 边 集合分别为

  • 顶点集合: vertices = {1, 2, 3, 4, 5}

  • 边集合: edges = {(1, 2), (1, 3), (1, 4), (1, 5), (2, 4), (3, 5), (4, 5)}

表示图的方法通常有两种:

  1. 邻接矩阵 :使用数组 vertices 存储顶点,邻接矩阵 edges 存储边。其中, edges[i][j] 表示节点 vertices[i] 和节点 vertices[j] 之间是否有边

    int vertices[5] = {1, 2, 3, 4, 5};
    int edges[5][5] = {{0, 1, 1, 1, 1}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{1, 0, 0, 1, 0}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{1, 0, 0, 0, 1}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{1, 1, 0, 0, 1}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{1, 0, 1, 1, 0}};
    
  2. 邻接表 :使用数组 vertices 存储顶点,邻接表 edges 存储边。其中, edges 是一个二维容器,第一维的 i 代表顶点 vertices[i] ,第二维 edges[i] 存储顶点 vertices[i] 对应的边集合,例如, edges[0] = [1,2,3,4] 表示 vertices[0] 的边集合为 [1,2,3,4]

    int vertices[5] = {1, 2, 3, 4, 5};
    vector<vector<int>> edges;
    
    vector<int> edge_1 = {1, 2, 3, 4};
    vector<int> edge_2 = {0, 3};
    vector<int> edge_3 = {0, 4};
    vector<int> edge_4 = {0, 1, 4};
    vector<int> edge_5 = {0, 2, 3};
    edges.push_back(edge_1);
    edges.push_back(edge_2);
    edges.push_back(edge_3);
    edges.push_back(edge_4);
    edges.push_back(edge_5);
    

邻接矩阵的大小只与节点数量有关,即 N2N^2 ,其中 NN 为节点数量

当边数量明显少于节点数量时,使用邻接矩阵存储图会造成较大的内存浪费(此时邻接矩阵为稀疏矩阵)

因此,邻接表 适合存储 顶点较多、边较少 的 稀疏图 ,邻接矩阵 适合存储 顶点较少、边较多 的 稠密图

详情可见

参考资料:

  • 力扣:图解算法数据结构
  • cplusplus
阅读次数